🏷️ 关于笙

笙是中国传统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音色优美。本分类收录了关于笙的各种知识文章,包括笙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经典曲目等内容,为笙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全面的知识资源。

233 篇文章 24

【书笙文化 成都讯】笙笙不息-大慈寺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圆满

8月23日(周六)15:30—17:00,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笙演奏员、千竹书笙品牌创始人徐勇先生,应成都大慈寺“传统文化分享会”之邀,于寺内五观堂作题为《笙笙不息》的公益讲座。现场50席座无虚席,活动全程依佛制对十八岁以上成年人士开放。(配图①:大慈寺五观堂外景+活动海报)一、汉字里的笙徐勇首先指出根据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解读,笙最早的名字叫做“和”,并播放其夫人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篆、隶、楷、

“无用之用” 的笙: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

本文探讨了笙这一古老乐器在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通过解构与重组,赋予其新的视觉冲击力和哲学思考。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载体到当代艺术的哲学符号,笙实现了从实用之器到思想之形的蜕变,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茉莉花》的笙乐密码:一首民谣的国际化改编之路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跨越三百年的传播史中,通过笙乐的改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对话。在海淀紫竹院的中秋活动中,吴彤与“小彤鑫”彩虹笙乐团的孩子们以笙为媒介,重新解构了这首经典民谣,将其转化为兼具东方美学与国际表达的音乐新形态。此次改编突破传统笙乐的合奏模式,拓展了音域,丰富了和声层次。同时,新型彩虹笙的科技元素也为传统音乐的国际化提供了范本。

笙里的中华文明史

笙,中国古代乐器,有三千多年历史,被誉为“永不坠落的恒星”。起源于女娲,为宫廷和民间喜爱,曾作为高级音响,也是文人书房中的“温度计”。经过演变,笙在现代有了更多功能,如摇滚乐队主奏乐器,展现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

三千年前的 “和声之王”:笙如何影响世界乐器史?

这篇文章探讨了笙这一古老的中国乐器如何影响世界乐器史。笙以其独特的自由簧技术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使者,不仅是中国礼乐文化的象征,还通过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深刻改写了世界乐器史的进程。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笙簧片到欧洲手风琴的金属簧片,笙的自由簧技术在东西方乐器间编织出跨越千年的共鸣。文章还介绍了笙的自由簧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以及笙在当代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创新。总之,笙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永不陨落的星辰,将继续在跨文化对话中传承和发扬。

抢先看!钟繇《宣示表》笔记火啦!

钟繇(151—230),字元常,世称“钟太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魏著名书法家。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杨荫浏:笙——竽考(四)

这篇文章是关于杨荫浏先生的《笙——竽考》第四部分的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笙和竽的区别,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笙,揭示了笙上各管音高的承继关系和变迁情形。文章还讨论了笙在戏曲发展中的地位变化,以及现代笙的改革。

杨荫浏:笙——竽考(三)

编者按:《笙——竽考》是杨荫浏先生晚年时期的力作。杨先生通过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民间现存乐种论述了笙竽之区别。宋代陈旸《乐书》是现存记载19簧笙年代最早、记写音位最详尽的文献。根据文献记载,杨先生总结出笙管音位的排列特点:一是十二律齐备,二是七个自然音级八度相应,五个变化音级单置一管。这与隋代雅乐唯奏黄钟一宫有关。再结合陈旸转述阮逸的文献,可知竽笙比巢笙低九律,和笙比巢笙高五律,三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