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笙

笙是中国传统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音色优美。本分类收录了关于笙的各种知识文章,包括笙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经典曲目等内容,为笙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全面的知识资源。

233 篇文章 24

徐超铭:创建“笙”专业50载,“笙”声不息!

4月13日,对年届75的徐超铭教授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早早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小音乐厅,看着他的徒子徒孙不知道练了多少次今晚的节目再次提出意见,然后整理厚厚的讲稿,为今晚上海音乐学院的三高高校、高峰、高原项目之一,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著名笙、芦笙演奏家徐超铭教授笙作品音乐会亲自主讲。今天的音乐会与以往有些不同,这是他从教五十余年第一次连带主持、讲解自己笙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让许多对笙一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一)

作者简介:吴学良,中国作协会员。发表散文20余万字,作品入选《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中国西部散文精华》等选本,著有文学、文学理论研究、文化学等20余部。云霞明灭或可睹。透过那些耀眼服饰,透过那些不绝如缕的笙音,往昔画面恍惚在云霞忽明忽暗交替里潜出,随后又如烟似缕般地消逝。后来,在一次次参与苗胞跳花场活动,一次次观礼苗胞四月八演出,一次次从苗胞口传里渐知花房逸事,那些曾翻阅过的芦笙文

他们鉴证了文明第28弹|燕赵慷慨笙管嘹亮

燕赵大地不止有慷慨悲歌之士还有热情鼓吹之人冀中笙管百姓们自己的艺术乡亲们最爱的声音劳作之余 想吹就吹吹出欢喜 吹得嘹亮请听,这来自土地的音乐吹歌人王如海的大地之音△王如海——冀中笙管乐(子位吹歌)海报1950年的5月,距今整整七十年前的一天,有一队从定县子位村(今河北省定州市子位镇)来的民间乐手,带着长短不一的笙笛和大小各异的锣鼓,走进了当时刚在天津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他们就是受邀来演出的子

民乐《关东情》完整曲谱来啦!内含笙独奏、笙与乐队两版乐谱,快快学起来

笙与乐队《关东情》张晓东 曲演奏:张晓东指挥:范成敏伴奏:大连爱乐民族乐团《关东情》作品以热情豪爽的引子开头,采用东北二人转基调运用了胡胡腔、武嗨嗨、卖线谣等主题展开独奏与伴奏的交相互应。作者多次运用了笙独特的历音技巧来模仿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使作品具有浓烈的地方风格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关东人们载歌载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关东情》视频发出后,受到了许多民乐迷的喜爱。张老师也十分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苗家人一生离不开他做的这一把芦笙

▼做满120个芦笙,你就能出师了。50年前,父亲这样对16岁的莫厌学说。莫厌学是贵州雷山县排卡寨人,排卡在苗语中的意思,就是斜坡上的芦笙村。从16岁起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苗族芦笙,这门技艺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莫厌学走在他的芦笙大道上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莫厌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雷山国家级芦笙非遗传人莫

芦笙,苗家人的精气神

《诗经》: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卢沙瑶人乐,状类萧,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明代钱古训《百夷传》: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明代倪辂《南诏野史》载云南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

“芦笙王”60年坚守芦笙梦

因吹奏芦笙和制作芦笙手艺了得,他被人们称为芦笙王。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簧管和声吹奏乐器,是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在大苗山里,几乎每个苗寨都有一堂以上的芦笙,每堂芦笙共有几十支至上百支各种型号的芦笙。这些芦笙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他就是其中之一。没上过一天学的他,七八岁开始吹奏芦笙,12岁学习制作芦笙,十六七岁出师。制作芦笙要经过备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环节。每一

芦笙还能吹多久?

文/龙秀章我们知道,苗族人喜欢芦笙,芦笙大概是由苗族创造。最早的时候,苗族三大方言都有吹芦笙的习俗,东部方言也只是在近代才失传,但在苗族法事中,还保留芦笙的舞步,以及芦笙这个苗语的词。中部方言迁徙到黔西南的苗族同胞也是如此,芦笙已经失传,但是芦笙这个词汇还在使用。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旗帜。芦笙自从发明创造以来,经历了几千年,我们欢乐,会吹芦笙,我们哀伤,也会吹芦笙,从远古来到今日,那么未来,我

芦笙师的命运

外公遗照芦笙师的命运文/熊伟外公曾是十里八乡闻名的芦笙师、风水师。如今,他用过的芦笙,有的转送了别人,有的损坏遗落,只剩下一把被挂上土墙,布满了蛛丝;他的罗盘、镇印,他手抄的《万年历书》《子平真诠》,统统被裹进狭小的箱箧,任虫吃鼠啮。记得是高二那年,外公去世了。六七年过去了,外公的冢上宿草深深,回溯前尘,恍如一梦。外公是因为脑溢血去世的,他平生操劳,不仅为儿女奔波,还为其他与他有关联的人。外公去世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乐器鉴赏(十一)

原标题: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中日韩乐器鉴赏(十一)中日两国的音乐交流,早在中国的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园220),相当于日本的弥生时代就已开始。唐代是中日音乐交流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中日贸易频繁。遣唐使以学习唐朝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歌舞艺术为重要任务,通过音乐长、音乐生进行相关交流活动﹔日本宫廷也仿照唐朝的礼乐制度设立了雅乐察、内教坊等掌管音乐的机构,同时大量导入唐代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