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笙

笙是中国传统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音色优美。本分类收录了关于笙的各种知识文章,包括笙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经典曲目等内容,为笙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全面的知识资源。

233 篇文章 24

杨荫浏:笙——竽考(二)

编者按:《笙——竽考》是杨荫浏先生晚年时期的力作。杨先生通过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民间现存乐种论述了笙竽之区别。隋唐以来,笙竽类乐器总的发展,有着向后倒退的趋势。隋代有19簧笙,唐代有19簧巢笙、17簧笙、13簧和笙。宋代初年,流行17簧笙与外设二管的义管笙。皇祐二年,阮逸将19簧笙分作竽笙、巢笙、和笙。可以看出,宋前称13簧为和笙,宋初称17簧为和笙,公元1050年左右阮逸又将19簧称

杨荫浏:笙——竽考(一)

编者按:《笙——竽考》是杨荫浏先生晚年时期的力作。杨先生通过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民间现存乐种论述了笙竽之区别。笙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它和竽属于同类乐器。汉代以前,人们既以笙指代笙、竽,又分别以笙、竽来区分这两种乐器。最早明确区分笙、竽的著述是《宋书·乐志》,它提出了两个标准:一是宫管位置,二是簧数多寡。然而,由于旋宫转调的逻辑与黄钟音高的变迁,使得宫管位置记录并不唯一。所以,在上述

招募 | 成都永陵博物馆“二十四伎乐·演绎社”第一季“小小乐手”招募开启!

成都永陵博物馆 “二十四伎乐·演绎社” 第一季“小小乐手” 开始招募啦! 成都永陵博物馆 成都永陵博物馆二十四伎乐·演绎社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这是成都作为唐朝

笙斗防滑垫:解决手汗滑斗难题的完美方案

    该产品由千竹书笙(成都千竹书笙文化传媒)研发制作,研发目的是为了解决笙演奏者手汗滑斗的的问题。    前文:    “本是吹笙人,但行吹笙事”,我自己就是一个手汗比较重的人,早些年吹笙,力气小,斗易滑。启蒙老师告诉我可以贴上医用胶布,吸汗、防滑,白色的,也好看。故用之,然一段时间后,胶布见黄

汉字中的“和”与笙的关系,和就是笙

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读,在甲骨文中,我们会把笙这个乐器记作和。 那时候的文字还是以象形为主,我们从这个字的形态就能看出,左边就像是一个人正吹奏着一把长长短短的竹管,右边是禾苗的禾,左边是形,右边是声,这个形声字就读作和。同时也印证了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在时代的发展中,这个字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和,我和你的和,和谐的和,家和万事兴的和,和气生财的和,和我一起为中华振兴助力吧,

《在那遥远的地方》-四川音乐学院(民乐即兴小组合)

没有乐谱,说好段落就开干~民乐小即兴-《在那遥远的地方》笙:徐勇 二胡:侯少哲古筝:文豫 阮:曾茜

笙协奏曲:《望夫云的传说》

曲:张晓峰 以下内容取自 “笙韵情浓” 国声35周年音乐会 大家平时看见天上的云,会想起什麽呢? 云南流传著一个家传户晓的凄美动人传说。 在万里无云的晴天,苍山玉局峰上经常出现一朵亮丽轻盈的白云。它逐渐升高和变黑,犹如一个穿著黑色丧衣,披头散髮的女人,俯视著茫茫大海,大哭大喊。这就是传说中的 “

笙协奏曲:《文成公主》

曲:高扬、张式功、唐富以下内容取自 “笙韵情浓” 国声35周年音乐会笙协奏曲“文成公主”描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大唐盛世,贞观十二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要求迎娶唐朝公主。唐太宗在宫中选定一位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删封她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随行的除了陪嫁侍婢和丰盛的嫁妆之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带了大量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他们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途经西宁,翻过日月山,最

笙独奏《出水莲》

曲:牟善平以下内容取自 “笙韵情浓” 国声35周年音乐会莲花圣洁高雅,被喻为君子,有 “凌波仙子” 的美名。古今中外都有艺术家喜欢以莲花作为创作题材。例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亦在晚年画了大约250幅《睡莲》系列。此曲是山东派笙曲的代表作之一。乐曲以莲花为意象,根据山东柳子戏曲牌创作而成,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的高尚情操

笙协奏曲《黄河》第二乐章《黄河颂》

曲:冼星海改编:林伟华、胡天泉以下内容取自 “笙韵情浓” 国声35周年音乐会“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礡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河流可以灌溉农田,它流经的地域土壤肥沃,适宜耕种。几千年前,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黄帝时代的华夏文明有很大发展。现今的中国人称自己为 “炎黄子孙”。笙协奏曲《黄河》,是根据钢琴协奏曲《黄河》改编移植而成的一首大型笙协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