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书法

361 篇文章 37

《天鹅饺子》-书法故事

相传,王羲之七岁学书法的时候,有一回,王羲之很晚还没有回家,母亲到处寻找,最后在河边的一个草棚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不停地用手在河里摸鹅卵石,而且已经摸了许多。母亲纳闷地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我用手在鹅卵石上写字,让它们教我写字。”原来,王羲之写字很用心,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用手指在衣襟上划来划去,练习写字。母亲听了儿子的话,心里既高兴又心疼。高兴的是儿子小小年纪就如此用心苦练书法,心疼的是鹅卵石那

智永《真草千字文》-书法故事

《真草千字文》是真草二体的书法作品,由隋代书法家智永创作。智永曾书写八百本《真草千字文》,散布于江东诸寺,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大类。此帖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此帖用笔温润圆劲,结字妍美简静,是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真草千字文》代表了高水平的书法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此帖的真书部分端庄严谨,意在示人以法度;草书

《入木三分》-中国成语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叫王羲之。他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写的字不仅美观,而且充满了力量。有一次,他在木板上写字,写完之后,人们发现他的笔力竟然透过了木板,深入到了木头里面三分深的地方。这就是“入木三分”的由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他的字写得非常有力,就像他的笔力可以透过木板一样。所以,“入木三分”这个词语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写的字非常有力度和深度

《汉字的演变》-中国儿童书法动漫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远古的人民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后来慢慢的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我们称之为“象形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就是从那时候起,慢慢的演变过来的。世界上,只有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演变几千年,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阶段的过程。

《止的故事-止,原来就是脚趾?》-神奇的汉字故事

你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其中有一个部分叫做脚趾吗?脚趾是我们脚上的小指头,它可以帮助我们走路、跑步和跳跃。“止”这个字看起来就像一个脚趾,它的上半部分就像脚趾的头部,下半部分就像脚趾的脚掌。所以,我们可以说“止”就是脚趾,这个字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的脚趾是怎么帮助我们行动的。现在,每当你看到“止”这个字时,你可以想象到你的脚趾,然后想起它是怎么帮助你走路、跑步和跳跃的。这样,你就能够记住

《网的故事-什么是大自然的生态网?》-神奇的汉字故事

你知道吗,大自然就像一个非常大的生态网,所有的生物都在这个网上生活和互相依存。这个生态网就像一个神奇的蜘蛛网,每个生物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节点。想象一下,大自然里有很多生物,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大象,每一个生物都在这个生态网上有自己的位置。有些生物是吃其他生物的,就像蜘蛛吃蚊子一样。有些生物是其他生物的食物,就像草是牛的食物一样。这个生态网是相互连接的,如果有一个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到其他生物。比

《日的故事-为什么万物需要日光?》-神奇的汉字故事

日光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能量来源。它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能量,帮助它们生长和制造食物。植物是食物链的基础,没有植物,很多动物就无法生存。日光对动物也很重要。很多动物依赖日光来保持温暖和体温,这样它们才能生存和活动。比如,我们人类需要日光来保持健康和活力,日光可以帮助我们制造维生素D,这对我们的骨骼和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日光还有助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有

《牢的故事-牢房跟羊圈牛圈有关?》-神奇的汉字故事

一位牧羊人的羊圈破了个洞,导致羊丢失了一部分。邻居发现后,建议他修理羊圈,但他因疏忽大意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过了几天,羊又丢失了一些,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赶紧修理了羊圈,避免了更多的损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采取行动预防问题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牧羊人一开始就听取邻居的建议,及时修理羊圈,就可以避免后续的损失。亡羊补牢虽然有些晚了,但至少避免了更多的损失。

《猪的故事-猪,真的又懒又笨吗?》-神奇的汉字故事

猪是一种常见的家畜,也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但是,人们对猪的印象通常是肥胖、懒惰、脏乱、愚笨等负面形容词。那么,猪真的很笨吗?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猪其实是一种非常聪明、敏感、有情感的动物,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狗还要优秀。

《虫的故事-为啥老虎被叫做大虫》-神奇的汉字故事

老虎被称为“大虫”的原因与我国古代对动物的分类有关。古代人习惯用“虫”来泛指所有的动物,并将动物明确分为羽虫、毛虫、甲虫、鳞虫、倮虫五类。其中,老虎属于毛虫类。而“大”有长、为首的意思,“大虫”便指的是毛虫的领袖、百兽之王,也就是老虎。这一称呼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例如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中便提到“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此外,在《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