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书法

361 篇文章 37

兰亭奖得主李啸精品书法二十幅,清丽、遒美、洒脱

李啸,现任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曾获得第二届兰亭奖二等奖,林散之书法双年展――“林散之奖”。李啸能写多种书体,行草书最佳,小楷也很有创造性。他的行书主要以王羲之、米元章、董香光为主攻方向,他的草书宗法王羲之、怀素、董香光为等。他的作品注重吸取古代营养,心领神会,遗貌取神,行草书交替使用,使行书更流畅、更活泼,多露锋起笔,行笔稳健,转折顿挫,使

书法练字|硬笔书法楷书间架结构法50条,非常实用

书法培训|硬笔书法|练字干货|硬笔楷书间架结构法50条,非常实用!相对软笔书法而言,硬笔书法作为实用派书法,近来受到广发书友的欢迎和喜爱。硬笔书法比毛笔书法简单很多,在碑帖方面没有所谓的争议,在技巧上也没有大的分歧,至于书体,要么楷书,要么行书,学习篆、隶、草书的不多。而且大多书友学习硬笔只追求标准规范的书写能力,其次才是艺术追求。硬笔书法的笔画其实很简单,共有8个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折钩提,并没

书法人物•张芝

张芝简介张芝(?-约192年),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敦煌郡源泉县(今属甘肃酒泉市瓜州县)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出身于官宦家庭。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

书法干货|书法懂得“势”写字才会出神!

“势”在中国古典书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最为单纯的一点一划,到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相生相发的势脉关联,或者某种书体的风神意象,某个书家的风貌特征等等无不可以用“势”这一概念来描述。“书势”还是一个远较书法、书艺或者书道更为初始的概念。如此重要的概念,应有专文讨论,故不揣窳陋,略为申说。01、形 势在古典书论中,卫恒的《四体书势》是较早的信而有微的篇章之一。其叙《草势》谓出于崔瑗,叙《篆势》谓

什么是书法的笔法?原来这才是书法入门的关键

文/安伟波  三余书社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笔法是很多人学书法入门的第一个门槛,这一步跨不过去,是进不了真正的书法大门的。关于笔法,唐人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说道: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

什么是书法?(附图详解)

什么是书法?估计很多学书法或者想学书法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今天这篇文章,是启明根据黄简老师的书法课程整理的文章,重点讲的就是什么是书法这个问题,下边,我把我记录的黄简老师的讲课内容以及老师上课时展示的一些内容截图发布如下,希望大家看完后对于什么是书法这个问题不再有大的疑惑。  在讲什么是书法之前,我还得把黄简老师提到的三种体的概念讲讲,所谓三种体分别是指:文字的形体(字体),书写的字体(书体),

书法到底是什么?

书法,其实就是用一定的书写工具进行书写的艺术,只不过它比一般艺术更加严谨,因为它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度规范,所以称之为书法。书法这两个字可以拆分开来进行理解。所谓的“书”,并不是我们平时意义上的“书籍”,这个书不是名词的“书籍”,而是应该理解为“书写的动作”,按照书写的意思来理解,作动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曾经多次提到这个字。在《说文解字》【卷三】【聿部】中,对于“书”作如下解释:箸也,从聿者声

【荐读】谁要再问你干嘛学书法,把这条微信甩给他!

来源:书法思考(ID:shufasikao)1、书法养神  《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让学者通过学习书法凝神静虑,少躁动。书法之动是专一不杂、养神之动。2、书法养心  学习书法,能培养耐心、细心的素质。耐心恒也,细心微也。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杜甫有诗曰:“始知豪放在精微”。书法的起笔收笔处,可培养精微的好习惯。3、书法养目  书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

【荐读】国内书法“大师们”到底有多野?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你永远抑制不住一个书法大师狂野的心。  这两天,又有一位大师为我们贡献了令人心惊的表演,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总会有些“行为艺术家”,打着先锋的旗号冲撞道德的边界。  文人骚客终其一生不外乎求个洒脱。  这一点在下面这位书法大师身上体现得尤为尽致。不光是他家那不要钱的纸墨,奋不顾身的动作更是达到了人笔合一的超脱。  晋代书法名家卫夫人曾有言: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下面

什么是中国书法?答案震撼了!

碑林是中国人的思想库。中国古代为了保证儒家经典的准确性,曾经七次大规模地刻经,碑林收藏有前三次。第一次是《熹平石经》,因为是在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开始刻,所以得名。当时刻了五经四十六石,立在洛阳太学。在研究东汉的最权威的史书《后汉书》上记载说,这个碑立好了以后,每天来这观摩学习的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1800年前,洛阳堵车了。到唐代初年,魏征收藏《熹平石经》的时候,《熹平石经》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