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一堂课全面了解章草!

简介

一、章草简史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

       章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由于文书工作的增加,隶书的书写速度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人们开始将隶书进行简化、快速书写,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草书——章草。章草在早期仍然保留着隶书的结构特点,但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如字与字之间独立,不连写,笔画简化等。

        在汉代,章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汉代是书法艺术的重要时期,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等都致力于章草的研究和创作。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章草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章草的传播和普及。

       章草并非一人一时所创造,而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而来,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蔡邑是章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章草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章草风格独特,笔法流畅自然,字形优雅大方,线条粗细有致,气势恢宏。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书法家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章草风格。同时,他的作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被广泛收藏和传承。

       蔡邑的章草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淳于长碑》、《封龙山颂》、《节侠碑》、《郭有道碑》和《石经书》等。这些作品都是蔡邑章草的经典之作,被广泛收藏和传承,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淳于长碑》是蔡邑的早期作品,风格较为质朴,线条粗犷有力,气势磅礴。《封龙山颂》则表现出蔡邑章草的成熟风格,字形更加优雅大方,线条更加流畅自然,艺术价值极高。此外,《节侠碑》和《郭有道碑》也是蔡邑章草的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章草作为一种成熟的书法体,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和影响。这一时期,章草逐渐从隶书的影子中解脱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书法家们如索靖等人的作品,对章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第一个能将章草写得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是三国至西晋时的索靖将军。索靖(239年~303年),三国至西晋时期人,生于敦煌郡龙勒县,被称为“敦煌五龙”之一。代表作是章草《月仪帖》,被后世誉为神品,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索靖的章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章草对王羲之、欧阳询、张旭等书法家都产生了启发,其中王羲之的《豹奴帖》深受索靖章草的影响。黄庭坚对索靖的书法天赋也赞赏有加。康有为评价索靖的章草“笔力惊人”,官场上也有人称他为“索征西”。

       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章草的传承同样显著。同时也在进行不断创新,各个时期的书法家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风格,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如唐代书法家如孙过庭、张旭等在继承魏晋章草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和创新,使得章草在唐代得以复兴;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等人,在章草的基础上融入了行书和楷书的元素,形成了新的风格;宋代的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则在章草的基础上加入了个性化和创意,开创了“行草”这一新的书法流派。使得章草更加丰富多彩。

       在元明清时期,章草书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书法家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他们不仅精于章草,而且能够将章草与其他书体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章草在民间也有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各个时期,民间书法家和爱好者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新,为章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明清时期的民间书法家郑燮等人,通过自己的创作和实践,将章草和行书、楷书等书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总之,章草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向今草演变,并在各个时期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各个时期的书法家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风格,进行了创新和变革,使得章草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章草也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章草大家及其碑帖

章草书家,远不及隶楷今草的多。但就《章草考》提供的材料看,自汉以降,知名者也有一百四五十人,只是不少人墨迹已经失传而已。当代书家未计在内。

 

今所见之章草,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简牍章草(主要是竹简章草),一为传本章草。

 

简牍章草。在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武威汉简等简牍中,均有所见,而以居延汉简之所见最多。其中全简之字均为章草且较成熟者。


简牍章草


从各个时期的简牍中,可以看到章草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正因为章草在简牍中处于不断演变的流动状态,故其形体变化甚多,与传本章草相比,显得既不规则,亦不定型。王遗谓其“虽可与人以巧,但不能与人以规矩,只可视为肄习章草之参考美材”,因“学者初求在法,无当于法,抑何取焉”!虽然如此,这一部分章草之史料与实用价值,仍然不可等闲视之。

 

公羊砖刻


公羊砖刻。无名氏书。一九三二年于右任得于上海。此砖字共五行,只隶书略作草率,为章草中较规整者,反映了东汉时期章草的一种风格,可视为汉砖章草的一个代表。

 

张芝《秋凉平善帖》。张芝,字伯英,东汉敦煌酒泉人。善章草。唐李嗣真《书后品》言:“伯英章草似春虹饮涧,落霞浮浦,又似沃雾沾濡,繁霜摇落。”《书断》列为神品。此帖为张芝仅存之章草作品。

 

《急就章》


皇象《急就章》、《文武帖》与《顽闇帖》。皇象,字休明,三国东吴江都人。相传嬴秦“书同文”,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入有汉,文园令司马相如作《凡将篇》,黄门郎史游作《急就篇》。是为“小学五篇”,皆世人习字之范本。汉以后,前四篇不复可见,唯有《急就篇》尚存,故“贤者多喜书之”而得传久远。《急就》之相传,亦时若悬丝,古人书之者伙,今人见之者几家而已。皇象之《急就章》乃于今可见最早的写本。《书断》列入神品,《法书本象》以“圣品”称之。后世章草书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原迹北宋时尚藏于御府。南宋叶梦得将其刻石于颍昌,但前后缺二百余字。宋亡,原迹亦佚,唯存叶氏碑本。明代仅见摹本。正德年间,吉水人杨政摹刻残本于松江,每行旁附叶梦得正书,所缺字达六百一十二,取宋克之字补之。后《玉烟堂帖》删去叶氏正书,故今所见传本亦有无正书者,实则皆皇象一帖。《中国章草名帖精华》仍将无正书者从原帖标作“史游”所书,不妥。叶梦得题皇象《急就章》,谓此书规模简古,气象沉远。包世臣《艺舟双楫》有“作草如真”即写草书像写楷书一样沉着之语,虽言汉晋草书而实亦因皇象《急就章》而发。《宣和书谱》谓其“文而不华”,质而不野。这些评价均准确道出了皇象《急就章》古朴沉雄的特点。《文武帖》仅六行,与《顽闇帖》均可从《阁帖》中得见。

 

《月仪帖》


索靖《月仪帖》与《出师颂》。索靖,字幼安,西晋敦煌人,为汉末草书名家张芝之姊孙。善书,尤精章草。《月仪帖》与《出师颂》为其代表。《月仪帖》今见两个写本。一个缺四、五、六三章,唐代已然。一个所缺更多,且字迹漶漫难识。《出师颂》之文为汉代史孝山所作,因索靖所书而传名。此二帖,《书断》列为神品,并谓其字:“若山形中裂,水势奔流,雪窗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则古今不逮。”《书概》言“索靖书(主要指此二帖)如飘风忽举,鹫乌乍飞,其为沉着痛快极矣”。清王梦楼亦以“高古奇岩,具云鹤游翔之势,结字用笔,均异常踪”评之。此种风格已与皇象略异,而开章草灵便之先河。《载妖帖》与《七月帖》,亦谓为索靖所书,虽为章草,然其典型性与影响,均不及《月仪帖》与《出师颂》。《章草典型概述》中,甚至认为《载妖》《七月》二帖“伪不足信”。

 

《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陆机,字士衡,西晋吴县华亭人。善文章,工草书。其《平复帖》九行,仅存八十四字,尚有数字不可识。为秃笔所书。明人詹景凤《东图玄览编》谓此帖“与索幼安(靖)《岀师颂》齐名”。古人每以“奇古”、“奇伟”、“奇幻”称之。《宣和书谱》称此帖为“章草”,米芾《书史》以降,时或不以为然。因此,笔者在拙著《简明书法教程》中将其归入“中介书体”。后将帖中之字,逐一与简牍章草比较,发现此帖颇似简牍章草,尽管“原迹上的每一个字无蚕头燕尾,亦无银鈎盥尾之状”,仍应以章草视之为宜。笔者以为,从《平复帖》似乎可以看出史游《急就章》的一些影子。

 

《豹奴帖》


王羲之《豹奴帖》。王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东晋琅那人,后徙居会稽山阴(今绍兴)。有“书圣”之誉。其书被列为上品与神品。《兰亭序》被称为“古今第一法书”。所传书帖(唐以后主要为摹写本)甚多,对我国书坛影响最为巨大。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谓“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章草之纯正者仅见《豹奴》一帖,其字较此前诸家之章草,更见灵动翔驰之态。其《三月廿四日帖》亦近于章草。《十七帖》亦有人列入章草范围,然有争议。

 

王献之《孤不度德量力帖》、《亮白帖》与《江东帖》。王献之,羲之之子,书法与其父并称“二王”。传帖甚多,对我国书坛之影响,亦极其巨大。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其书“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章草《孤不度德量力帖》等三帖,与羲之《豹奴帖》比,骨势确有不及。三帖风格一致,一些字写法亦完全相同,当出一人之手,而《淳化阁帖》将前二帖定为“古法帖”,不在王献之名下,未知何据。

 

《恪法师第一抄》


《恪法师第一抄》。敦煌遗书。敦煌遗书中之章草部分,可以此帖为代表。其特点是以今草为基础而带章草韵味。王海萍在《唐人写经恪法师第一抄》浅析中,谓此帖“通篇流畅自然,毫无拘谨板滞之态,其中隐约可见章草馀韵”,讲的亦是此意。敦煌遗书中之章草,皆以此种风格区别于今章。

 

孙过庭《佛遗教经》(又名《佛垂涅槃略説教诫经》)。孙过庭,字虔礼,亦说名虔礼,字过庭,以字行。唐武则天时吴郡(一说陈留,一说富阳)人。工书,尤工草书。所撰《书谱》一篇,深得二王旨趣,于理亦颇有见地,为后代书家所重。所书之《佛遗教经》,乃其章草传世孤帖。清觉阿在为此帖所作之《叙》中说:“过庭以章草书此经,可谓奇特,而下笔不苟,可悟古人‘匆匆不暇作草’之说。”又清华廷黻跋云:“此帖笔意圆浑,纯从章草夺胎,较之《书谱》,有放敛之别。”有人甚至认为此帖比《书谱》“更高一筹”。此帖之风格与敦煌遗书颇异,是唐人章草难得之珍品。

 

《急就章》


宋克《急就章》。宋克,字仲温,元末明初吴郡长洲人。因家居南宫里,自号南宫生。少任侠,杜门写字,日费千纸。尤工章草。所书《急就章》传世多种。今印行者,一为洪武庚戌本,一为洪武丁卯本,而以庚戌本最为完整亦最具影响。王颂馀在《明宋克章草急就章卷》一文中,称宋克“行笔劲健而气韵恰合,章法严密,首尾气势相连,顾盼生姿,笔画中的波脚与瘦劲的点画形成对比,特别是字里行间的穿插争让,给人以流动的感觉”。不足之处是比较纤巧,略失浑朴。宋克的章草传帖,还有《唐张怀曜论笔十法》与《书孙过庭书谱》等。此两帖均将章草与正楷相间书写,并不纯粹。


《章草草诀歌》


《章草草诀歌》。内容主要是讲章草偏旁结体。因中有“慨自赵宋后,章法始日亡”句,加上一些其他因素,被断为明代之物。亦有言宋人和近人王世镗所作者。因内容已言及一“赵宋后”,不可能出自宋代,其字与王氏亦有不类。今姑置于明清之际,待考。周肇祥跋自青榭印本,称其“笔法古茂,规矩详明,询可续章草之灯,为学子先导”。谓此帖有皇象遗风,谅不为过。

 

《论书轴》


沉曾植《论书轴》诸帖。沉曾植,字子培,号寐叟。清末民初浙江吴兴人。曾熙称其字“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其书风可以“奇峭博丽”言之。特工草书。王国维诗谓其“古意备张(芝)索(靖),近势杂倪(元璐)黄(道周)”,道出其师承关繫。章草别具一格,名擅一时,《论书轴》可视为代表。

 

《稿诀集字》


王世镗《稿诀自叙》、《稿诀集字》与其他章草散帖。王世镗,字鲁生,清末民国天津人。谓世传《草诀歌》或有讹误,初以增改本在镇巴县刻石。因石粗工拙,且脱一百五十馀字,遂弃之。又于民国十三年另辑一百衲本,是即《稿诀集字》,自书刻于汉中宝峰山道院壁上。王氏精章草,颇得汉魏两晋笔法。于右任曾誉之曰:“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稿诀集字》由《急就章》、《月仪帖》、《智永千字文》、王羲之《十七帖》等选字而成,虽言“兼取章今”,因所选之字大多为章草,出自非章草之帖者,亦多具章草笔意,又皆为王氏重书,即便原为今草者,亦多为王氏章草所化,故全帖可以章草视之,只是就每个字而言,仍可作取捨而已。《稿诀自叙》乃《稿诀集字》之叙言,纯用章草写成。王氏章草,此二帖甚为彰明。散帖亦有用章草书写者,如《临月仪帖书轴》、《临急就章书轴》、《论书诗轴》等。但通常都是以章草夹书于今草之中。

 

《千字文》


王蘧常《千字文》、《急就章》与《急就章跋》。王蘧常,字暧仲,浙江嘉兴人。章草师沈曾植又独有性格。笔画如古枝盘曲、螯蟹横行,变态颇多。尽管亦曾取法古贤,然以古贤求王氏,则皇、索、赵、宋,似皆不可得。其《急就章》几个跋语和《千字文》可作代表,为香港马国权先生所作之《章草字典》(未见出版)序,此特点亦很突出。但有的帖成篇者可观,若以单个字求之,则凝重有余而活气不足,其《急就章》便是如此。


三、章草的学习与创作

1、选帖与识草


章草由于本身就是比较有法度的草书,选帖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前人一般选择三国时期皇象的《急就章》作为人门之阶。此帖所存录的章草文字较多,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比较早的章草法度,也可以从中掌握章草的字法体系。不过,这个范本是刻帖,又由于字法简古,不容易看出行笔的脉络,需要看后人的墨迹本。传世墨迹本的章草《急就章》名作有赵孟頫、邓文原、宋克等人所书,属于后人临习皇象《急就章》的典范。将以上所举的墨迹本《急就章》与皇象的刻本《急就章》对照临习,可以得法。另外,张芝的《八月九日帖》,索靖的《出师颂》《文武帖》《月仪帖》,隋人《出师颂》等也是很好的章草范本。只是这几种字数较少。


学习章草,还有一个问题是要穷源。二十世纪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简牍,其中很多是草书,这些都是章草的源头,学习章草在得法以后,可以从这些不太成熟的草书中汲取营养,求其变态以及古朴自然之趣,对提高章草艺术的境界会有帮助。


章草因为有比较固定的字形姿态,因此,章草的学习更要熟记字形,不然就不可能叫做章草了。


学习章草首先要识草。章草的草法有它自己的规律,因此,要想写好一手纯正的章草,认识并且记住草法是非常必要的。仅仅抓住章草的几个典型的笔法,那不能称之为章草,这个道理很请楚。前人所留下的章草范本如《急就章》、《千字文》就是很好的章草草法字典,在临摹的同时,要记住它的每一字的写法,这样等到我们自己创作一件章草作品时,就会心中有数了。另外,明人所作的《章草草诀歌》对于我们学习、辨别章草草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章草的笔法问题


章草从用笔上看,虽然继承了隶书的某些特点,如明显的波磔,但它不全像隶书。我们知道,典型的隶书强调逆入的蚕头,而不是直接顺势而入。


章草的用笔也并非古今一致,它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如《居延误死马驹册》中的用笔方法,可以看得出,这些草书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如何入笔,而是笔锋直下,这样形成圆厚之形,这是不同于后世逆人平出的用笔方法的,有些类似的古人写篆书的方法。如果说得细致一些,大概是用笔锋直按下去,在纸上形成一定的面积后,再运行。需要注意,毛笔前面如锥,是尖的,如果我们把毛笔倾斜的按下去,则形成了比较尖的形态;如果采取横切的方法入笔,则形成方的形态;如果逆锋回转,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欲左先右”,则显得迟滞,这样的方法直到很晚才有,大概是唐人写楷书的方法,在草书中,出现这样的起笔,显得不是很流畅。因此,在写汉简中的草书时,要仔细揣摩其中的起笔之法,这样才能写出其中浑朴流畅的韵味。而且,若能掌握这个时期简书章草的用笔方法,对我们学习章草,也是至关重要的。


魏晋时期,我们能见到的章草名帖绝大部分是黑底白字的刻帖,不容易看出其用笔的方法,所以,我们最好先找一些这个时期的墨迹来看,如晋人残纸中好的范本,《济白帖》、陆机《平复帖》,也多是笔锋直下,形成浑圆之势,没有过多强调锋势的侧转,当然,《平复帖》中也开始出现一些笔锋顺势侧切的入笔方式,如“居”字等,这种入笔方式还是比较少见。

《济白帖》


这个时期存留在刻帖中的章草名作就有较多的这种侧切而入的笔法。如皇象《急就章》中的横画,侧锋(锋尖)入纸,如同后世写楷书的笔法,索靖《月仪帖》也多用此法。不知这种风格的出现与后人刻帖时的加工有无关系。因为我们在皇象《急就章》的笔画中,很难找到当时所应有的浑厚气象。所以,笔者个人认为,在学习《急就章》这样的范本时,要多参看一些当时人留下的墨迹,研究他们的用笔方式,才不至于写成元朝以后人章草的那个样子。


王羲之《豹奴帖》也是刻帖,可以代表东晋时期章草的基本笔法,我们已经说过,王羲之用今草的方法写章草,至少在用笔上是如此,其中很多字与王羲之所写的今草没有两样。尖锋入纸的现象很多,如“不”字第一笔,起笔及收笔都很尖。从这件作品的用笔来看,章草已经不复从前的古朴浑厚气象了。


后世章草大多继承王羲之的方法,用今草笔法写章草。


皇象《急就章》

   

章草的收笔多是“燕层”,但在汉简草书中,这种典型姿态并不多见,到章草成熟时期——魏晋时期,这种笔法则已经定型,并且成为章草最为醒目的标志。

   

章草中的连笔较今草为少,连笔只是一个字之内的事情,其中有提按,有转折,这与今草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两样,需要说明的是,章草连笔更重视厚重、浑朴的艺术效果,所以,用笔至圆转时,不要过于轻滑,要写出其中的遒劲之势。


3、字法与章法


章草字法在定型以后,相对比较稳定,因为,后世章草是以保留节目而存在的,字法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发展余地,如果过分的变形,则可能写出来的不是章草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后世书家在字法上没有创造性发挥的可能性。如陆机《平复帖》在字势取纵向,王羲之章草以横向取势为主。另外,历史上各家在具体的字态上也都有各自的成就,如字的左右关系,一字之中的轻重、虚实关系,字势的正与敲等等,但总归不能过分追求变态,以至于突破章草的基本规范。


陆机《平复帖》


章草一般是字字独立,因此,章法问题比较单纯一些。


在定型期以前,写在简上的章革只有上下字的关系,或者说是一行字的处理方法,有些写得开张,有些写得紧凑,其中不无开因变化,如《居延误死马驹册》。魏晋时期,纸张的大量运用,章草的书写格局也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有的话,在纸上书写,因为尺幅比较宽,行列意识加强了。这带来一些变化,即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紧密了。张芝《八月九日帖》的行距很宽,这与汉简排列在一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明朝宋克临写《急就章》时,有时也采用密集型写法。因此,从章法排列来看,章草一是行与行之间采取密集式的,一是采取宽松式的。但一般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较紧。


章草的创作要在掌握草法的基础—上进行,例如,我们要写一幅章草作品,在选好内容后,要清楚每个字的草法,不知道的,最好先查有关书籍,这样写出来就有分寸。


章草的境界以高古、典雅为上,字法以简练是尚,笔法以浑朴为准,字形切忌生硬。

4、章草笔法28字口诀

一、章草的基本笔法之一:“弯钩腾踔”

章草的神韵,主要是通过章草的笔法和结构来表达的。

章草的笔法,可以由28字口诀概括:(1)弯钩腾踔、(2)波磔多变、(3)横锋出奇、(4)妙点相应、(5)斜撇宁静、(6)竖笔沉稳、(7)连笔翻转。

章草笔法的经典表达出自于《急就章》。但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急就章》拓本,其笔法经过如此多的翻刻,已经神韵暗淡,虽字字规范,但缺乏变化。如果墨守此家而不转涉多家,势必呆板而且单调。所以研习章草还必须结合《出师颂》、《月仪帖》、《草诀歌》等经典拓本墨迹来反复体会,还要参考赵雪松、邓文原、宋克、俞和以及近代章草书家的墨迹,才有可能提炼和概括出章草笔法的本质特征,品味出章草笔法的丰富精彩。

“弯钩腾踔”是章草的基本笔法之一,用笔如“乙”字笔画,右旋而向上迅疾出锋收笔。章草中的弯钩,应用范围十分多,至少有二十七个部首使用它。

在二十七个部首中,有十七个部首的“弯钩腾踔”的写法延传至今,广泛地运用在行书和今草之中。



如“儿”部、“尢”部、“龟”部、“色”部、“龙”部、“鬼”部、“旡”部、“匕”部、“毛”部、“几”部、“乙”部、“瓦”部、“非”部、“风”部、“邑”部“飞”部、“己”部等等。举三个例子如下:


“儿”部,”兄”字


“尢”部 “就”字


“色”部 “色”字

另有十个部首的“弯钩腾踔”的笔法主要在章草中存在,在今草和行书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正是这部分特殊的写法构成了章草最为显着的笔法特征。

如“辵”部、“足”部、“廾”部、“走”部、“欠”部、“页”部、“皿”部、“廴”部、“矢”部、“匚”部等。举三例如下:


“辵”部 ”还”字


“足”部 ”距”字


“欠部” ”歌”字

我们再来看 “弯钩腾踔”中某些部首的变化,比如“辵”部 “辶”的写法,这是章草中最有代表性的笔法,变化也最多。


章草 毛泽东诗词 二首 作品

比如,这张作品中的诗词中,就“辵”部而言,有“远”、“逶”、“迤”、“过”、“道”、“遍”、“边”、“连”等,共计八个。下面我们把这些字截取出来:


章草 "远"字


章草 “逶”字


章草 “迤”字


章草 “过”字


章草 “道”字


章草 “遍”字


章草 “边”字


章草 “连”字

倘若我们只有一种写法,那就是呆板单调。这张作品里的八个“辵”旁有八种写法,这就是章草笔法的妙处。其实,“辵”旁在章草中至少有三十至四十种写法,这里所表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

要掌握这些精彩的变化,就需要下功夫到历代章草名家的长河中去采集。呆板与生动,单调与丰富,平庸与精彩,这里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分,文野之分。我们要追求章草笔法的生动、丰富、精彩,往往需要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不能满足几个所熟悉的弯钩,需要去向历史上这么多名家请教,去理解和掌握他们不同的写法,逐一收集起来,逐步从几个写法扩充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需要有意识地去采集,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下功夫。一张作品,如果有几个或者十几个“辵”的不同写法,那就要比只懂得一、两种写法的人高明。

“弯钩腾踔”的笔法在章草中的应用,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即有的字从属于某个部首,就这个部首而论,大部分字不用“弯钩腾踔”的笔法,但是一旦写到某个字,就会“弯钩腾踔”。比如,一旦写到“乍”字,一定会使用“弯钩腾踔”的笔法(见图“乍”字);再如, “是”字,一定会使用“弯钩腾踔”的笔法(见图“是”字)等等。


章草“乍”字


章草 “是”字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章草总是要讲究变化的,有的字在收笔的时候,可以用捺,可以用点,可以连写,也可以使用“弯钩腾踔”的笔法。比如“失”字,其字的最后一笔,往往是捺,或者是点,也会有“弯钩腾踔”之笔(见下图举例)。这时的“弯钩腾踔”是历史上不少书家随意的变化,重复多了,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写法,因而扩大和丰富了“弯钩腾踔”笔法的应用范围。


章草“失”字 ,以捺收尾


章草“失”字 ,以长点收尾


章草“失”字 ,以腾踔收尾

以上概述了章草“弯钩腾踔”笔法的内容。“弯钩腾踔”是章草中最为重要的用笔,没有它就构不成为章草;“弯钩腾踔”笔法在章草中运用面是最为广泛的,二十七个部首的字书写时都会用到它;“弯钩腾踔”笔法在章草中的变化是最为丰富的,“辶”的四十种写法就是典型;“弯钩腾踔”笔法在章草中与其他笔法的交融最为复杂,构成了章草中最有代表性的笔法。

二、章草基本笔法之二:“波磔多变”


波磔是章草的基本笔法之二,波磔如捺,由轻而重,再由重向右迅疾出锋收笔。

下面,我们来举四个波磔在“捺”方面的运用:


章草“文”字


章草"分“字


章草“秦”字


章草“更”字

波磔除了表现捺之外,还可以替代横,见如下两例:


章草“上”字


章草“三”字

波磔还可以替代点。见如下两例:


章草“去”字


章草“令”字

波磔起到了“省烦”的作用,起到替代某种偏旁的作用,从而使得波磔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变化,这是章草波磔的基本特点。《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草诀歌》等经典传本中,波磔的风格是不同的,但是,波磔的基本特点都是一致的。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横披

上面这张作品,取法索靖,铁画银钩,含蓄内敛,就其波磔而论:


“西”字起笔即用波磔替代横画,同“烈”字起笔用意;



“長”字波磔,不仅表现捺,还省去了上面一撇,“晨”字亦是如此;


“今”字,波磔省写最后两笔;


“残”字波磔替代一点。


最后一列,“思”字,波磔替代偏旁“心”。

由上例可以看出,波磔的大致应用范围和特殊作用。特别是波磔在替代“点”、“横”、“撇”方面,在用波磔“删繁”、“省约”方面,其变化是奇特的,富有韵味的。

章草之后,不仅产生今草,还孕育出行楷,只是到了行楷时,波磔就只是表现“捺”,没有这么丰富的替代和变化。这也是章草用笔的妙处。


三、章草基本笔法之三:“横锋出奇”及其3个妙处


我们把章草的横画归纳为“横锋出奇”,其妙处是在“出奇不意”之中。横锋出奇是章草基本笔法之三,所谓“横向一笔,锋从右出”。在行书和楷书中,横画就是一横,虽有轻重、方圆、快慢之分,但是已经没有章草中“替代”和“省烦”的作用了。下面这张作品取法索靖的痕迹十分明显。索靖的横画是最为丰富的。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条幅

释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词,许思豪书。

“横锋”的用笔,增强了章草的结字横向开张之势。“横锋”在表现横画方面,它是富有变化的,譬如作品中的“裏”字、“豐”字、“一”字、“七”字、“天”字、“三”字、“茅”字、“豪”字等等,其中的轻重、缓急、方圆以及出锋方向的变化,均需要体会经典传本的丰富和精彩。这是妙处之一。


作品中 “裏”字


作品中 “豐”字


作品中 “一”字


作品中“七”字


作品中“天”字


作品中“三”字


作品中“茅”字


作品中“豪”字

妙处之二是要领会章草之横的替代和省烦的作用。譬如“鳴”字,横锋一笔替代了四点:


作品中“鳴”字

“點”字横锋一笔省略了“火”的偏旁:


作品中 “點”字

“忽”字和“思”字,横锋一笔替代了“心”之偏旁,等等。


作品中“忽”字


作品中“思”字

妙处之三,“横锋一笔”有时还替代捺的写法。就是说,在章草中有时字的捺笔,可以用波磔来表现,也可以用“横锋出奇”来表现。

譬如作品中的“枝”字末尾一笔,横锋替代了一捺:


作品中“枝”字

“夜”字最后横锋一笔,也是替代了字中之捺:


作品中“夜”字

“林”字最后一笔,“橋”字横锋一笔也是如此。


作品中“林”字


作品中“桥”字

不过,此类“横锋”的出锋方向是右出同时略微向下,不是向上,也不是平出。这些都是需要体会和掌握的。

“横锋出奇”,奇妙在何处?上面三点足见一斑。这种丰富和精彩,不是靠胡思乱想能够产生的,而是靠认真向优秀的传统去学习,去积累,去归纳才会有颇丰的收获。舍此,别无其他捷径可走。


四、章草笔法之四:“妙点相应” 及点在章草中“简约”和“替代”作用

《急就章》里的点,由于经过如此多的翻刻,已经看不到精微的变化了。在《月仪帖》、《草诀歌》里,点的变化增加了许多。在《出师颂》里,点的变化最为丰富。因为是墨迹,精微的用笔一目了然。我曾经问自己,古人如此多变的写法是靠记忆?还是靠随意?我想做功夫的时候必然需要记忆,熟记了,熟练了,就随意了。没有下过功夫的随意,用笔不会丰富,更不会精彩,这是必定的。点的千姿百态,即便是下过一些功夫,到头来,熟练应用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这与每个人学习的时候的偏爱有很大关系。

章草的点,婀娜多姿,多色多彩,相互呼应,故称之为“妙点相应”。点除了代表其本身的作用之外,更多地发挥着“简约”、“省繁”的作用。先,以“水”的偏旁为例,“三点水”旁有很多不同写法,稍加整理有至少二十种变化(下面举五个例子):


三点水变化一,章草“汁”字


三点水变化二,章草“江”字


三点水变化三,章草“汝”字


三点水变化四,章草“溯”字


三点水变化五,章草“津”字

上述举例充分展示了点本身多姿多彩的变化。那么点的本质是什么呢?点的本质是呼应和变化。呼应是点的神韵,变化是点的技法。技法是为神韵服务的,神韵是靠技法来反映的。技法如果没有神韵的驾驭,就会失去方向;神韵如果没有技法的依托,就会无从表达。点的入笔和出锋,都是与其他笔画相互呼应的,都是与上下字相互呼应的。正因为要呼应,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永远不会是一个既定的模式。如果理解了这个本质,我们就会在临摹时去积累点的种种写法。积累多了,熟练了,就会进入多姿多彩的境界。在多姿多彩的百花园里,古人没有穷尽所有的技法,恰恰相反,古人的技法为我们新的拓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其次,点在章草中可以替代笔画,在章草中常以“点”代“横”,以“点”代“撇”,以“点”代“竖”。这里,我们以“不”为例(见下面举例),“不”字说明点在“简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章草“不”字,写法一


章草“不”字,写法二

再次,章草中点还可以替代部首偏旁,使得“简约”的功能发挥的更加充分。我们也举三个例子:


“以”字中的两点代替“厶”部


“嘆”字中以两点代替“口”部


“將”字中两点简化左右两个部分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作品例子,看看点在书法实践中的运用:


章草作品《王维五绝二首》

释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五绝二首,许思豪。


作品中“撷”字

作品中“采撷”的“撷”字,右上一点是替代“頁”偏旁上面的一横;


作品中“自”字

“君自故乡来”的“自”字,上面一点替代“自”字一撇;


作品中“君”字


作品中“知”字

“君”字下面一点(有时是个极短的波磔),“知”字左边的那一点,都是用以替代 “口”之偏旁的;


作品中“著”字

“著”字下面的两点替代了“日”之偏旁;


作品中“窗”字

“窗“字下面三点替代”心字偏旁;


作品中“鄕”字

“应知故鄕事”中的“鄕”字,起笔两点,替代了“鄕”字左边的两个部分。“鄕”字的这个写法,就是约定俗成的范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章草中点的笔法,灵动呼应,加上它特有的简约和替代功能,使得点的种种写法更富有变化,所以,我对章草点的笔法的理解,概括为“妙点相应”。


五、章草 基本笔法之五:“斜撇宁静”


章草的斜撇都比较收敛,比较安稳,比较深沉,所以用宁静来形容它,它与“弯钩腾踔”、“波磔多变”、“横锋出奇”形成了运笔快与慢的对比。无论是长撇还是短撇,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撇的宁静给章草带来了书写快慢的反差。请见下面5个例子:


章草“乃”字


章草“丸”字


章草“金”字


章草“失”字


章草“人”字

我们来看一幅李白《静夜思》章草作品:


释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五绝,思豪书。

六、 章草基本笔法之六:竖笔沉稳

与撇的笔画相呼应,章草中竖的笔画基本上是秉承了收敛、安详、沉稳的运笔风格,为其他迅疾的运笔做了铺垫,因为有慢,所以彰显快,快与慢形成了艺术效果的对比。竖笔有的出锋,有的垂缩,其运笔显得比较从容不迫。请见下面5个例子:


章草“懌”字


章草“中”字


章草“末”字


章草“十”字


章草“神”字

我们再来看一幅欧阳修《木兰花》章草作品:


释文: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木兰花一首,思豪。

感悟:章草结字的基本特征是横向造势,横向的灵动主要通过弯钩腾踔、波磔多变、横锋出奇来表现。然而,章草是从古文字中演变而来的,它依旧保持着甲骨文、金文所特有的字字独立的风格。字字独立就决定了章草的基本面是平静和沉稳的,它不可能有今草那种连绵的气势。在章草里,沉稳与灵动是对立的统一:字字独立是结构沉稳的表现,横向开张是结构灵动的神态;“斜撇宁静”和“竖笔沉稳”是笔法宁静的表现,“弯钩腾踔”、“波磔多变”、“横锋出奇”是笔法灵动的韵味;“妙点相应”时而宁静,时而灵动。这种巧妙地对立和统一,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沉稳的灵动,缺乏分量,显得仓皇惊急;没有灵动的宁静,缺乏灵气,显得呆板乏味。从这个角度去把握章草的笔法才会有深度。

明清的章草,有些作品的用笔,一味追求灵动,忽视了灵动中沉稳和宁静的妙用,便失去了章草古茂的神韵。究其原委,在于缺乏对这个道理的理解。


宋克《急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