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谯城区积极开发非遗产业,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助力文化振兴。在谯城区立德镇乔小村制笙非遗传承基地,远远地就能听见制笙的声响。制笙是一个细心活、耐心活,更是一个技术活,要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制笙艺人冷立峰说。冷立峰今年48岁,冷家笙第三代传人(冷家笙制作工艺有近100年的历史,冷家笙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艺30多年,一直坚持做笙,致力于传承和
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谯城区积极开发非遗产业,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助力文化振兴。

在谯城区立德镇乔小村制笙非遗传承基地,远远地就能听见制笙的声响。制笙是一个细心活、耐心活,更是一个技术活,要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制笙艺人冷立峰说。

冷立峰今年48岁,冷家笙第三代传人(冷家笙制作工艺有近100年的历史,冷家笙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艺30多年,一直坚持做笙,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制笙文化。冷立峰家制作的笙,工艺精细、声纯清亮,曾连续三届应邀参加上海国际乐器展销会,在声乐界享有盛名。

制笙需要选料、烤料、打磨、上漆、钻眼等80多道工序,主要是笙斗、笙苗、笙角、簧片、笙撑、笙箍等部件制作,道道工序都是精雕细刻,呕心沥血,一个成品笙既是乐器,也是工艺品。冷立峰介绍,由于制作笙选料难、耗时久、程序多、制作麻烦,曾濒临失传。在谯城区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他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化机械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制笙技艺不断打磨,推陈出新,同时广招学徒,培养制笙后继人才,将制笙这门手艺传承发展下去。

低档笙一把可盈利300多元,高档笙一把盈利可达1200元。现在,冷立峰的制笙作坊有学徒、艺人15人,一年能制作笙800多把,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冷立峰计划建立标准化制笙厂房,招收更多学徒,扩大制笙规模,进一步把制笙产业做大做强,把制笙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谯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但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而且积极开发非遗产业,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不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者和传承者队伍,助力文化振兴。

据了解,目前谯城区已成功申报通过5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5项省级项目、37项亳州市级项目,建立7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培养1名国家级、12名省级、2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
【来源:掌上亳州客户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