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 行书手札九通卷

     明 董其昌 行书手札九通卷  纵26.3厘米,横413.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来源:上海博物馆
阅读全文 →

【近仁居墨痕】礼器碑集字小对联10副

注意图书近古道存心山水得天真尺寸:34x14cm字径:2.5-3.0cm道载大王雄器宇法传书圣古风流尺寸:34x14cm字径:2.5-3.0cm自古国家法为宝从来百姓食为天尺寸:34x14cm字径:2.5-3.0cm敬世而仁曰君子符天之道乃圣人尺寸:34x14cm字径:2.5-3.0cm家居灵水青山畔人在和风华雨中尺寸:34x14cm字径:2.5-3.0cm事在通达罔造作思存高远复真诚尺寸:34x
阅读全文 →

张建会临摹《礼器碑》原碑+临本 对照学习

手机秒变高清字帖+3.8万单字+50部二玄社珍贵法帖+1.5万张历代高清字帖=30G高速U盘点图下单▼
阅读全文 →

练字没有效果的原因找到了!收藏起来看10遍

为什么孩子练字学了很久还是没有进步?很多孩子练字一两年了,还是写字写不好,还是原地踏步没有进步,为什么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让孩子练字快速出效果的方法,让孩子轻松有效更高效的练字!🎈🎈🎈   1.练字的频率规划 不用每天大量练字,大量练习会让孩子产生排斥心理,正常可以一三五练新字,二四六纠正,写的没有问题的字无需纠正,针对有问题的字进行二次观察分析书写!
阅读全文 →

【书笙文化 成都讯】笙笙不息-大慈寺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圆满

8月23日(周六)15:30—17:00,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笙演奏员、千竹书笙品牌创始人徐勇先生,应成都大慈寺“传统文化分享会”之邀,于寺内五观堂作题为《笙笙不息》的公益讲座。现场50席座无虚席,活动全程依佛制对十八岁以上成年人士开放。(配图①:大慈寺五观堂外景+活动海报)一、汉字里的笙徐勇首先指出根据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解读,笙最早的名字叫做“和”,并播放其夫人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篆、隶、楷、
阅读全文 →

“笙笛和鸣·墨韵新生”:以艺术之力奏响文化传承的强音

8月10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公益展演暨颁奖典礼在成华区文化馆举行。活动以“传统艺术活态传承”为主线,展示了笙笛、笔墨等传统艺术的魅力,让千年文脉在少年身影中流转。活动分为启幕、展演、颁奖环节和寄语等部分,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少年传承者。
阅读全文 →

墨韵新生——成华区首届少儿书法艺术作品邀请展开幕 两百余幅少儿精品致敬抗战胜利80周年

2025年8月3日,成华区首届少儿书法艺术作品邀请展在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四楼书法展厅开幕,展出两百余幅少儿书法作品,致敬抗战胜利80周年。此次展览由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成都市书法家协会指导,成都市华区文化馆、成都市成华区书法家协会主办,八家机构联合承办。所有作品均由各家承办机构内部严格筛选,代表各自最高水平。
阅读全文 →

首届少儿书法艺术作品展征稿启事

首届少儿书法艺术作品展将于2025年7月7日至7月20日征稿,主题为“墨韵新生——庆祝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旨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少年儿童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热爱。展览将在成华区文化馆举行,免费向公众开放。征稿对象为5-16周岁的书法学员及爱好者,作品需体现正能量内容。入选作品将颁发参展证书,同时举办国乐展演及证书颁发典礼。
阅读全文 →

秦系玺印高清欣赏,方寸间尽览大秦古韵

秦国地处关西,与东方诸国相比经济文化发展较慢,其文字沿袭了周的正体文字,规范整饬,结体方正,方笔多,圆笔少,少有创新。秦国官印称“印”也是其特异之处。一般秦国的玺印比秦统一之后的印章更自由,布局更放松,界格并不是秦国玺印的主要特征。当时入印的文字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种印文或美术式的变体。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
阅读全文 →

刚刚!台北故宫终于公布百年院庆大展清单,54件国宝名迹北宋大家齐聚

©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使用、抄袭或抓取,包括短视频文案等一切形式,违者必究。期待已久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百年院庆重头戏终于拉开——台故正式公布了即将于10月重磅登场的“千年神遇-北宋西园雅集传奇”特展完整展览清单。众多镇馆之宝级别的国宝书画都在展出之列,本次展览共将呈现54件展品,其中含括14件国宝、10件重要古物,更有借展自日本东京
阅读全文 →

藏经洞,千年敦煌的命运流转

敦煌石窟,不仅仅有艺术,更是一千多年间这个国家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缩影,是中国艺术的“魂魄”所在。当看到那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被偷盗、被哄抢、被破坏时,那些懂它们的人心都在滴血......
阅读全文 →

被皇帝耽误的书法家:宋徽宗瘦金体背后的亡国美学

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被誉为“亡国美学”,其背后的故事充满戏剧性和讽刺意味。在政和二年,徽宗在《大观圣作之碑》上留下“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的字句,然而,这个被誉为“祥瑞”的作品却与北宋王朝最终的覆灭紧密相连。 瘦金体起源于初唐薛稷的骨感用笔,后经欧阳询严谨结体,成为宋徽宗独步天下的书法风格。这种书体将所有的棱角与锋芒尽数展露,仿佛是帝王对权力的绝对掌控。然而,这种艺术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巨大裂痕,在《瑞鹤图》的笔法中便已显现。 《瑞鹤图》的诞生,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古代“新媒体”事件,是徽宗“视觉治国”理念的完美呈现。然而,这种人造祥瑞的背后,却隐藏着政治运作的秘密。徽宗试图用美学符号弥补政治能力的不足,但最终却未能改变帝国的命运。 在五国城的寒夜里,这位曾经的帝王或许会用枯枝在地上划写,此时的瘦金体已失去了往日的锋芒,就像他那支离破碎的帝国,只剩下无尽的悲凉。那些细瘦的线条,最终成为了用艺术才华写就的王朝墓志铭,诉说着一个被皇帝耽误的书法家,以及他背后那场由美学理想与政治现实交织而成的亡国悲剧。
阅读全文 →

“无用之用” 的笙: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

本文探讨了笙这一古老乐器在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通过解构与重组,赋予其新的视觉冲击力和哲学思考。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载体到当代艺术的哲学符号,笙实现了从实用之器到思想之形的蜕变,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阅读全文 →